死亡不再是悲傷的事
內容摘錄:心靈工坊出版 「好走」- 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書序作者: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
閱讀《好走》這本書的過程,不經意地喚起了我個人過往與死亡接觸的種種經驗;不論是當年留美期間臨終陪伴的初體驗,從宗教轉向生死學研究的學術探討,或是近年來參與安寧病房的醫病田野歷程,乃至於兒時外祖母病逝,以及晚近大學同窗好友臨終前掙扎的恐怖影象,都再次歷歷浮現眼前,而且以一種非常奇妙的組合方式,向我訴說著生死的豐富義蘊,這讓我對死亡隱蔽與開顯的奧秘,又有了一次全新的體認。
我會在這篇序文的開端便提及個人的私密體驗,首先是想要呼應作者所言,本書的確不是為瀕臨死亡或面臨迫切生命危機者所寫的,所以讀者千萬別把它當成是救急的實用手冊;相反的,閱讀本書實在需要好整以暇、平心靜氣的條件,才能夠真正進入作者想要為我們開啟的死亡冥想視野,從而更接近心靈轉化的終極目標。
其次,我也想要藉此肯定作者對死亡冥想與靈性轉化這個課題,鋪陳超個人心理學背景脈絡的努力。就我個人對宗教心學以及臨終精神現象學的粗淺了解,作者以死亡為現身場景,引入超個人心理學的論述,不僅為宏觀的超個人心理學知識,提供了微觀考察的現實基礎,同時也因此成功地穿透了臨終死亡經驗的核心,讓死亡呈現的面貌不再只是令人悲傷的事件,而是可能透顯靈性光明、帶來心智轉化的法喜經驗。
、、、
當然,由於心智自我的作祟,在邁向臨終超個人的恩寵經驗之前,個人所體驗到的臨終過程仍舊是極端痛苦與煎熬的,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作者在本書中所提供的死亡冥想,卻不能不以上述「靈光乍現」或「驚鴻一瞥」的經驗做為觀照的基點,因為它是個人與超個人經驗的中介橋樑,能「看見」死亡過程中有這樣的經驗顯現,才能藉整合而消弭造成生死與存在苦難的陰影層,這也就是死亡冥想的重要功課,也才能藉此釐清臨終各階段的應對之策與態度,無論是混亂期,還是垂死期。
我認為這超越的觀點是本書極為重要的特色,也是一般的臨終研究所欠缺的,更難得的是,它是在具體的臨終情境中被呈現出來的,這需要極為細膩的經驗描摹,也是參透生死的心靈所必備的精緻鍛鍊工夫。
早年在美的臨終關懷經驗,對我最大的收穫而言,是讓我有機會得以近距離的接觸和觀看死亡,它曾經去除掉許多我對死亡的虛妄印象及偏見,那個經驗明白地告訴我,死亡是不可能單憑思想就可以超越的,它需要我們的逼近,否則王陽明就不需要臥睡石棺面對自己的死亡恐懼,解構哲學大師德希達也不會在解構形上學之餘,承認自己對死亡的恐懼,顯然他的哲學是無法解構死亡的。我個人近年走入安寧臨床研究的經驗亦然,它讓我有機會更進一步觀照死亡,也一直在挑戰我的理性、情感與靈性的極限。
此外,像是陪伴大學同窗好友臨終的過程,因為他病體殘驅的極大扭曲,以及彼此背景的相似性,使我一度有走到生命崖際的虛無與空蕩感,久久不能平復,著實為我上了驚心動魄的一課。這些經驗在在說明,人的存有是受到死亡基本焦慮感所支配的,而這個焦慮感的來源,並非心智自我能以思考把握的對象,因此它的消解只能透過超個人心理學意義下的默觀來進行。本書提供的死亡冥想歷程,便是在這個方向上可資借鏡的經驗分享。
羅馬古諺有云:「因為我是人,所以人性的一切於我都不陌生。」
同理,死亡與臨終乃人生的必經之途,對此沒有人不了然於胸,然而人的存在焦慮使得我們用盡各種方式逃避對死亡的覺察,這個心理的機轉遂使我們逼近死亡的觀看,變成一件需要費力學習的難事。我相信,這本書可以為讀者提供對死亡的近距離細觀,同時這這份能力的養成,也正是個人靈性素質提升的重要指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