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2014. 8. 18 就在這個正午,我將會結束自己的生命

「 Goodbye & Good Luck   一位老婦人 不願像植物一般的活著」

資料來源:
溫哥華  明報 / 新西蘭 - 先驅報 / 溫哥華 -世界新聞報 -溫哥華 / 加拿大-家園新聞網 / 加拿大廣播公司(CBC) / 台灣的商業周刊  在2014/9/29 也以 「一個重症患者的請求」刊登訊息  

卑詩省鮑恩島(Bowen Island)的85歲新西蘭老婦貝尼特(Gillian Bennett)  ,多年來深受癡呆症困擾,很多時候已無法分辨自己的行為。在神智還算清醒時,Gillian留下了一封感人的信件,解釋了自己的決定。

「 這個正午,我將離去。

“ 2014. 8. 18 就在這個正午,我將會結束自己的生命”Gillian告別信的開頭這樣寫道。

“ 是時候了,這個病 (癡呆症) 一點點吞噬著我。我已經慢慢失去自我。Jonathan (Gillian的丈夫),這個世界上最聰明和最陽光的人將會陪伴在我身邊。是時候做出決定了,我希望在失去判斷力,失去結束自己生命的能力之前完成這件事。

現在,我好像每天都在失去一些東西。很明顯我無法避免這種病的最終結局——不知道自己是誰、需要別人全天候照顧我。我很清楚知道,在寫下這些文字6個月,9個月,最多12個月後,Gillian將不復存在。

今天,這個時候,我快樂而滿懷感恩。我有Jonathan的陪伴,勇氣、信仰、真實、美好也環繞身旁,沒什麼其他可以要求了。
已經差不多是正午……」

周一中午,她一個人從家中拖出一個牀墊,放在她最喜歡的草地上,面對陡峭的岩壁,手拉着陪伴了她60年之久的丈夫,用一杯美酒送安眠藥,平靜地告別了這個世界。

Gillian的離去是極具爭議的安樂死的又一案例,丈夫Jonathan在接受新西蘭記者的採訪時說,Gillian拒絕像植物那樣活著,也不想讓家人為她病情的惡化而痛心:“ 非常快,半個小時後她的眼睛失去了光澤,胸口不再起伏,我相信她已經離開了。再等了半個小時後,我給醫生和警察打了電話。”

她在生前創建個人網頁「在中午死去」deadatnoon.com,並撰文說:我將在中午結束生命,是時候了。癡呆症已經造成了傷害,我幾乎不知道我是誰了。

丈夫Jonathan是一名退休哲學教授,他說:「我同意她的選擇。」喬納森說他也不知道貝尼特從哪裡弄來了安眠藥,而且雖然她一個人拖牀墊出來非常吃力,她也不讓他幫忙。他非常確信,在最後的時刻貝尼特一點都不害怕,非常平靜。

 她的先生連同他們的子女都一致支持她的決定。不過,她拒絕讓他們採取任何形式協助她自殺,否則將面臨十四年的牢獄之災。因此,她必須在自己尚有能力自我了斷時付諸行動。

貝尼特的女兒薩拉(Sara)說,在母親最後的六個月病情惡化,她自己也很清楚。在最後兩年清醒的時刻,她寫下了自己的決定。

在生命的最後一個周末,她把56歲的女兒薩拉和55歲的兒子蓋伊(Guy)叫到鮑恩島的家中,告訴他們周一將是她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後一天。孩子們感到非常震驚,但是並不出乎意料之外。那個晚上貝尼特還像往常一樣跟她丈夫爭論莎士比亞的戲劇問題。

「在我已無法評估自己的狀況,甚至無能結束生命的那天來臨前,」貝尼特女士寫道,「我要先求解脫。」

所幸,對我們多數人而言,生命很可貴。我們想要活下去,是因為有許多事物值得期待;或者整體而言,是因為我們發現活著很快樂、有趣或充滿刺激;又有些時候是因為尚有夢想還未實現,或是想要幫助身邊的人。

貝尼特女士已經當了祖母,如果一切無恙,肯定會想要看著孫兒女一代長大成人。但她的失智症逐漸惡化,剝奪她想繼續活下去的所有理由,也讓我們無法否認,她的決定其實既理智又道德。

就理智而言,她並非藉由自殺,丟棄任何她想要或十分珍視的東西,「我的損失不過是淪為植物人的下場,而且是不曉得究竟得在醫療院所待上幾年,把國家的錢都花光,卻壓根兒不知道自己是誰。」

她不想變「空殼」:毫無反應,不再是熟悉的人。

既然貝尼特女士無法從餘生再得到什麼好處,她認為,這麼做無異浪費資源。此外,她還顧慮到那些將要照顧她的醫護人員,「那些懷抱著偉大理想而從事這份工作的護士,到頭來卻發現,自己日復一日在為我換尿布,並例行報告這具空殼的物理變化,」她說,「可笑、徒勞,而且又不公平。」

有些人反對將失智症晚期的患者形容成一具「空殼」,這個字眼的描述非常正確,因為失智症患者一旦超越某個特定階段後,就再也不是我們所熟悉的那個人了。

如果病患不想在那種狀態下繼續活著,那麼,保住軀殼的意義何在?任何醫療體系的資源都有限度,應該被用在病患希望的治療,或是病患能從中獲益的作為上。

她期待的解脫法:「在失能之前,接受致命藥量。」

對那些不願喪失心智後繼續苟活的人來說,決定何時結束生命,其實是一件困難的事。


貝尼特和丈夫 攝在寓所。(deadatnoon.com圖片)

激發我成立 - 生死選擇的真實故事 區塊

生死選擇的故事 - 價值與自主的勇氣

2014.08.21  加拿大 溫哥華 許多的重要媒體 都不約而同發表了一則新聞

「 Goodbye & Good Luck !  一位老婦人 不願像植物一般的活著」 為題 

溫哥華  明報 /  新西蘭 - 先驅報 / 
溫哥華 -世界新聞報  / 加拿大-家園新聞網 / 
加拿大廣播公司(CBC) 等等 
台灣的商業周刊  在2014/9/29 也以 「一個重症患者的請求」刊登訊息  

我個人對這個事件.  激發我在blogger 成立了這樣一個區塊 - 生死選擇的真實故事

時代不同. 人類對生命的探索理解. 以及相對的呈現出對生命的熱衷與對待. 已經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生命的價值 
活著的意義
生命的呈現
生命的延續
自由意願的展現
自我承擔的勇氣
公開表露的愛意

這七項都大大的顛覆過去傳統與宿命的生命觀點

我會說「貝尼特夫人的生命與靈性是真實的. 是善的. 活的真美. 上帝必然以最特別的方式接納她到天上的國度

請繼續看下一篇  故事敘述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摩爾門教會 殯葬教儀

喪禮儀式

資料來源: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教會領袖和成員要致力使喪事期間的儀式能讓所有的參與者都感受到莊嚴、肅穆和靈性。這些儀式通常是在主教的指導下進行。

由於宗教、文化、傳統和法律上的許多不同規定,世界各地為死者辦喪事的方式有很大的差異。即使是為教會成員舉行的喪禮,在世界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做法。本節提供了一般原則,領袖在為已逝成員舉辦喪禮或其他儀式時應當遵循這些原則,不論其傳統或文化為何。同時也提供了一些指導方針,以決定當地與死亡和弔唁有關的傳統,哪些適合參與,哪些不適合參與。

死亡和弔唁

死亡是天父的救恩計畫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見尼腓二書96)。每個人都必須經歷死亡,才能獲得復活、完善的身體。教會成員去世後,在相關的儀式中教導和見證救恩計畫,特別是救主的贖罪和復活,乃是這些儀式的主要目的。

有人過世時,我們需要安慰死者在世的親友。身為耶穌基督的門徒,教會領袖和成員要「與哀者同哀,⋯⋯安慰需要安慰的人」(摩賽亞書189)。

在許多文化中,殯喪服務、瞻仰遺容和喪禮都是有助於安慰死者家屬和向死者致敬的習俗。在文化上贊同這麼做的地區,上述的目的大多可在家族聚會、墓地儀式,或其他莊嚴肅穆的場合中完成。

許多宗教和文化都有與死亡和弔唁死者有關的習慣、儀式和風俗。耶穌基督的復興福音沒有這類習俗或儀式。教會領袖不應將其他宗教或團體的習俗納入為已逝成員舉辦的教會儀式中。

教會成員應當尊重其他宗教的習俗和做法。然而,教會成員受到勸告不可參與任何會削弱他們的力量,使他們難以遵守誡命或復興的福音原則的風俗、習俗或傳統。

在弔唁和為死者舉行儀式的方面,教會成員受到勸告要避免過於昂貴或冗長的習俗或傳統,以免加諸死者家屬的困難,或使他們無法繼續過正常的生活。這類習俗包括過度的旅行、穿著特別的弔唁服裝、大肆公開宣揚、包奠儀給死者家屬、在喪禮時辦鋪張和過長的宴席,以及在喪禮過後舉辦鋪張的紀念儀式或週年紀念。

大多數的政府都制訂了在有人死亡時必須遵守的法律規定,教會領袖和成員都應該了解和遵守這些規定。

安排和協助

若有教會成員過世,主教要拜訪死者家屬,安慰他們,並提供支會的協助, 主教可以邀請他的諮理和他一起去。主教可以幫忙通知死者的親戚、朋友和同事。適當的話,他也可以幫忙安排喪禮、撰寫適當的訃聞,以及在報紙上刊登啟事。如果在喪禮前有瞻仰遺容的儀式,則訃聞上應載明起迄時間。

此外,主教可以按照當地的法律和習俗,幫助安排遺體安置及墓地的事宜。他可視需要請支會成員為死者家屬提供當地的交通接送。主教要通知負責該家庭的麥基洗德聖職領袖,讓他和其他弟兄(包括家庭教導教師)可以協助死者家屬,包括為男性死者穿衣,在喪禮期間看家,以及提供其他支援。

主教也要通知慈助會會長,讓她和其他姊妹(包括探訪教師)可以協助死者家屬,包括為女性死者穿衣、協助插花、照顧年幼的孩童,在喪禮期間看家及準備餐食。

瞻仰遺容(在有此習俗的地區)

如果喪禮緊接在瞻仰遺容之後舉行,主教至少要在喪禮前20分鐘結束瞻仰遺容。瞻仰遺容後,家屬如果想要作家庭祈禱,可以這麼做,但是要在喪禮預定的開始時間之前完成,以免影響聚集在會堂的會眾的時間。

靈柩在移到會堂之前應當先蓋棺,然後才進行喪禮。領袖應該在預定進行瞻仰遺容和喪禮之前至少一個小時,打開教堂讓葬儀社人員進入。

喪禮

教會成員的喪禮若在教會建築物內舉行,則由主教主持。如果在家裡、殯儀館或墓地舉行,則家屬可以請主教主持。如果主教無法出席,則可由主教的一位諮理主持。

由主教主持的喪禮,不論是在教堂或其他地方舉行,都算是教會集會,而且是一項宗教儀式,不僅是家族的團聚,也應該是一個有靈性的場合。主教要鼓勵教會成員在喪禮期間及喪禮相關集會場合,都保持虔敬、莊嚴和肅穆的氣氛。

由主教主持喪禮時,他或他的諮理要督導喪禮的安排。他要考慮到家屬的意願,也要確保喪禮的簡單和莊嚴,而且音樂、短講和講道都將重點放在福音上,其中包括救主的贖罪和復活所帶來的安慰。家屬不應覺得自己一定要在喪禮中演講或參與儀式。

支聯會會長團成員、區域七十員或總會持有權柄人員參加喪禮時,則由其主領。主持喪禮的人要事先和他商量,在喪禮上介紹他。主領職員如果願意,應該給他機會作結語致辭。

在喪禮中,不可錄影或使用電腦及其他電子設備播放資料,該儀式也不應在網際網路或用其他方式轉播。

喪禮應該準時開始。為了體諒弔唁者,喪禮不宜過長,超過一小時半的喪禮對於弔唁者和參與工作的人是過多的負擔。

喪禮提供了教導福音及為救恩計畫作見證的重要機會,也是對死者表達推崇的機會,但是這類稱頌不應該主導整個喪禮。如果有很多人要致詞悼念或追憶,就會使喪禮過於冗長,對於教會儀式而言並不適合。如果家屬希望有更多的時間致詞緬懷死者,可以考慮於喪禮之外,在一次特別的家庭聚會中這麼做。
喪禮通常不在星期日舉行。

音樂

喪禮的音樂可以包括會前音樂、開會聖詩、特別音樂曲目、閉會聖詩及會後音樂。
簡單的聖詩及其他傳達福音信息的歌曲最適合這些場合。開會和閉會聖詩通常由會眾一起唱。

埋葬或火葬

可能的話,接受過恩道門的已逝成員應穿著聖殿服裝安葬。如因文化傳統或喪葬習俗使然,不適合或有困難這麼做時,可將聖殿服裝摺好,放在棺木中遺體旁邊。
有關穿著聖殿服裝安葬和為死者穿衣的其他指示,見指導手冊。

如果可能,至少應有一位主教團成員隨同送葬人員到墓地去。如果要奉獻墓地,則主教團成員在與死者家屬商量後,可請一位麥基洗德聖職持有人按照指導手冊指示進行。如果死者家屬希望的話,也可以在墓地旁祈禱取代奉獻祈禱。

教會通常不鼓勵火葬,但是,接受過恩道門教會成員的遺體若要火葬,應該盡可能穿著聖殿服裝。有關奉獻存放骨灰處所的資料。

財務政策

不論喪禮是為教會成員或非教會成員舉辦,主持或幫忙喪禮的教會成員都不可收受費用或捐贈。
在某些情況下,主教可以動用禁食捐獻基金,請殯葬業者辦一個簡單隆重的葬禮。

為非教會成員舉行的喪禮

主教可以提供教堂作為非教會成員喪禮之用。這樣的喪禮一般可能會以死者教會所指定的方式進行。不過,其他教會或外界組織的教儀不可以在本教會教堂內舉行。家屬如果願意,喪禮可由死者教會的神職人員主持,但儀式必須莊嚴適當。

遇有人死亡時提供支持

當支會中有人死亡時,主教可以請大祭司小組領袖或長老定額組會長與該家庭聯絡,以給予安慰、評估需求和提供援助。他可以請慈助會會長提供類似的援助。麥基洗德聖職領袖和慈助會領袖要協調這些工作。

主教也可以請求麥基洗德聖職領袖協助準備喪禮。有關喪禮的其他資料。可能的話,接受過恩道門的已逝教會成員應該穿著聖殿服裝安葬。在某些情況下,主教可以請大祭司小組領袖或長老定額組會長指派一位接受過恩道門的弟兄為接受過恩道門的已逝男性穿衣,或督導合宜的穿衣。

這些領袖要確保受指派者不會對此項指派工作感到不快。為已逝教會成員穿衣的指示,見為死者穿衣指導手冊:專指已接受恩道門的死者。領袖可以從教會的發行中心取得這些指示。
長老定額組會長、大祭司小組領袖、家庭教導教師和其他弟兄,要在親屬死亡之後的調適期間,繼續為家屬提供支持、安慰和援助。

在有人過世時提供支持

支會裡有人過世時,主教可以請慈助會會長與死者家屬聯絡,給予安慰,評估需要,並提供協助。他可以請長老定額組會長和大祭司小組領袖提供類似的協助。麥基洗德聖職領袖和慈助會領袖要協調這些工作。

準備喪禮期間,主教也可以請慈助會領袖協助佈置鮮花、準備餐點和照顧兒童,並且在喪禮後為死者家屬提供簡單的餐食。有關喪禮的其他資料。可能的話,接受過恩道門的已逝成員應穿著聖殿服裝安葬。在某些情況下,主教可以請慈助會會長指派一位接受過恩道門的姊妹為接受過恩道門的已逝婦女穿衣,或督導合宜的穿衣。

主教和慈助會會長要確保受指派者不會對此項指派工作感到不快。為已逝教會成員穿衣的指示,見為死者穿衣指導手冊:專指已接受恩道門的死者。領袖可以從教會的發行中心取得這些指示。

慈助會會長、探訪教師和其他姊妹,要在親屬死亡之後的調適期間,繼續為死者家屬提供支持、安慰和協助。

奉獻墓地

奉獻墓地的人應該持有麥基洗德聖職,並且得到主持該儀式之聖職職員的授權。奉獻墓地時,他要:
1. 稱呼天父。
2. 說明他是藉麥基洗德聖職權柄行事的。
3. 奉獻並聖化該埋葬地點,作為死者遺體的安息之所。
4. (適宜的話),祈求該地能成為神聖之地,並受到保護,直到復活之時。
5. 求主安慰家屬,並在靈的帶領下表達關切之意。
6. 奉耶穌基督的名結束。
如果死者家屬希望的話,也可以在墓地旁祈禱取代奉獻祈禱。

教會成員的遺體若火化,主領職員可以自行判斷決定是否要奉獻存放骨灰的地點。他要將家屬的意願、當地的習俗和法令列入考慮。若要奉獻該地點,聖職持有人可將奉獻墓地的指示略加修改。

你的家庭好嗎?(二)改善溝通

因為 我們相信「家庭會永遠在一起」所以我們如此做
資料來源: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你真的在聆聽嗎?

聆聽不只是聽見而已。表達對家人真正關心的一個重鼉方法是注 意傾聽。傾聽他人的感受和話語需鼉專注,也需鼉付出心力。不過其 報酬會讓你覺得是值得的,因為你的家人會因此更加願意敞開心胸告 訴你他們的想法與感受。

  下列步驟有助於你有效的傾聽:

❈ 別人說話時,凝視著他們,表示你想傾聽。
❈ 避免用自己的經驗和意見來打斷對方的話。若說話的人停 頓一下,不急著補充自己的看法。
❈ 注意語言以外的情緒,如臉部表情、說話的語氣、姿勢。 
❈ 家人在描述他們的感覺、動機、目標時,應接納其表達方式,不應教訓他們該有什麼樣的想法或感覺。
❈ 描述他們的感覺來說明你了解他們的感受:「聽起來你似 乎覺得......」
❈ 說明你的觀點,提供你的見解和另外的作法。但除非是涉 及健康、安全、道德議題等重大事項,明智的父母通 常會在適合孩子年齡與成熟度的範圍內,讓孩子齔己 作決定,從經驗中學習。

確定別人了解你的意思

要和別人溝通良好,培養有效的說話技巧就很重要。當你能清楚 明確、懷著愛心、很有技巧地表達自己時,溝通的管道就會暢行無 阻,與人爭吵、交惡、誤會的機率也會隨之降低。

❈ 誠實。願意說出齔己真正的想法與感受,而不是你認為別 人想聽的話。
❈ 溫柔。學習以不怪罪別人的方式來表達齔己的感受。
❈ 避免以偏概全。「你總是......」或「你從不......」諸如
       這類的批評不但籠統,而且太過極端。

培養良好的氣氛

我們表達出關心、支持、心無偏見時,孩子會更樂意接受我們的 協助與指導。以下幾個簡單的方法有助於培養良好的溝通氣氛。
❈ 注意他們表現好的行為。
❈ 表達你的關心,表達時要樂於接受新的看法。
❈ 即使必須設定界線,也要試著想辦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用言語表達出內心的關愛

孩子都很相信父母告訴他們的話。父母隨口說說的話,不管是正 面或負面的,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
父母的評語會幫孩子塑造齔我的形象。舉例來說,被父母歸類為 「聰明」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就可能優於那些被父母歸類為「懶惰」的孩子。

❈ 用言語表示接納與愛。
❈ 讓孩子做他們自己。
❈ 對孩子表達你對他們的信任。 
❈ 鼓勵他們盡力而為。
❈ 對他們的努力表達感謝。

解決問題無須惡言相向

孩子犯錯時,父母要很謹慎地與他們討論所犯的過錯,不要一昧 地責備孩子。你可以和孩子談談他們哪些行為是你無法接受的,但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壞。最好是告訴孩子他們的哪些行為是別人無法 接受的,而不要說他們是壞孩子。管教孩子時,要想想自己說的話。

❈ 你責備的是孩子,還是他們的行為?
❈ 你要怎麼說才能幫助他們了解其中的差異?
❈ 假如你可以從鏡子中看到自己,會改變你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嗎?

誠實對待孩子的父母會贏得孩子的尊敬,不誠實則會失去孩子的 信賴。你教導孩子誠實的原則,自己也應言行一致地奉行這些原則, 如此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堅毅的品格。

❈ 勇於認錯。父母承認齔己的錯誤會贏得孩子的尊重。孩子 會從你誠實的榜樣中學到,每個人都會犯錯,也都能 改過。
❈ 分享你的目標。和孩子談談你的目標,你的夢想,以及 你之所以那樣做的原因。當你坦然地分享齔己的想法 時,孩子也會更齔在地與你談心。

建立信賴關係

三思而言

與家人意見不和是常有的事,但緊繃的情緒往往會讓人說出一些 事後懊悔不已的話來。碰到事情時,先想想前因後果再作反應,能幫 家人冷靜下來,然後改用其他方式來表達感受。
❈ 暫停一下:如果場面火爆,就要暫停一下,使自己冷靜下 來。出去走走,數到十,或做些別的事來幫助自己控制脾氣。
❈ 設身處地:想像你是家裡那個正在和你鬧意見的人。你說的話會對對方造成什麼影響?記住,孩子聽到的,往往是我們說話的語氣,而不是我們所說的話。

把房子變成家

根據全美一項調查顯示,人們最希望家裡擁有的就是寧靜。他們 最想鼉的,不是昂貴的家具、設備齊全的車庫或私人書房,而是家中 的平安與快樂。
家應該是每個家庭成員的避風港,讓他們可以遠離外面世界的紛 擾與衝突。家也應該是一個被接納和獲得力量的地方。

❈ 營造家中寧靜的氣氛。
❈ 盡快私底下消除歧見。
❈ 避免爭端和敵意。
❈ 用愛的榜樣教導孩子如何解決衝突。 
❈ 尋找機會向家人表達感謝。
❈ 向孩子表達並且說出——你愛他們。
❈ 在家人看得到的地方留些便條或小禮物。
❈ 請孩子幫你做些有趣好玩的事,如烤餅乾或寫信。 
❈ 準備些事物,讓家人放學或下班後有所期待。

家庭幸福的關鍵在於父母。婚姻中有良好的溝通能為家人之間的 溝通帶來極為正面的影響。維持穩固的婚姻需鼉持續不斷的努力、耐 心、與智慧。
為人父母的可藉著學習溝通,和平解決衝突,來營造一個健全的 家庭環境。

❈  記住你最難忘的時光。 
❈  從對方(你的配偶) 的角度看事情。 
❈  向對方學習。 
❈  要知道有差異是正常的。 
❈  找出對方的優點。 
❈  經常一起共度愉快時光。 

❈  用對方覺得意義深長的方式來表達你的愛。 

佛家法事(二)

我以為  雖然 你我不會像 「安德烈.波切俐」唱出美好歌劇與古典樂曲. 但你一定聽得懂「Time to say good bye」 的美聲

你我都不是法師可以梵唱. 但是要理解其內容與程序卻是不難. 
如此你才不會被不良業者或業餘的臨時法師牽著鼻子走. 又付了大筆鈔票. 最重要的可不是功德無量. 而是又造業障. 加深無心罪過. 善哉!

佛教儀軌

一、 臨終助念

  時間:八小時 (依現況而定)
  人員:應分成數班,每班兩人以上,輪班助念(最好招呼亡生者同唸)。
  法器:木魚、引磬(僅木魚亦可)法器聲要平和,忌諱尖銳或大聲。

注意事項:
助念聲音須高低適宜,快慢適中。稱念亡者常念之佛號,若無則以四字佛號為宜,使亡者容易跟隨稱念,並勸導亡者,我們為你求佛念佛加持,請你放下一切,跟我們一起念佛。眷屬千萬不可對亡者說情愛話、或臨床揮淚,擾亂亡者正念。

誦經程序
助念八小時。念佛號就可以(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觀世音菩薩)
唱香讚(蓮池海會讚)。佛說阿彌陀經。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
念佛(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觀世音菩薩)。
三皈依﹕就是皈依佛,2.皈依法,3.皈依師,最後回向。

二、 入殮:

‧時間:亡者死後十二至二十四小時入殮可。(現行多為舉行告別式前, 由冰櫃移出後, 或再經禮體淨身的施作之後執行)
‧人員:法師3至5人。

誦經程序:1. 蓮池讚(時間短可省略)。
2. 佛說阿彌陀經(時間短可改心經)。
3. 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
4. 念佛(直至亡者入棺內,棺蓋封好,才收佛號)。
5. 回向。

注意事項:
1. 亡者的壽衣不一定要新的,只要亡者生前喜歡的即可。
2. 入殮後要安放死者靈位並拜飯,(三菜、一飯、一茶或一菜、一飯、一茶)鮮花、水果可天天換或數天換一次(水果要四樣,不可有連結的水果那是不吉)。

三、七七佛事

人死之日為第一天,往後算七天為頭七(頭旬),後每七天為一旬,至七旬(七七)共四十九天。今有縮短為二十四天者,頭七及七七皆為七天,二七至六七之間皆間隔兩天,共二十四天。

佛事內容:誦經程序
1. 一天佛事:地藏經、金剛寶藏、三味水懺、藥師寶懺、(人數3至5人)
2. 半天佛事:八十八佛洪門寶懺、金剛經(人數3至5人)
3. 其他佛事:梁皇寶懺、三時繫念、瑜伽燄口(含和尚六眾或以上)

四、告別式

  時間:於家祭後,公祭前,法師誦經。
  人數:    眾以上。

  誦經程序
1. 蓮池讚。
2. 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三稱。
3. 心經、往生咒、變食真言。
4. 讚佛偈、念佛(念佛時繞靈柩三匝,歸位時收佛號)
5. 大乘常住三寶。
6. 主法者開示法語。
7. 回向。

五、 起靈

  時間:公祭完後,等靈柩綁好。
  程序:
1. 舉佛號(阿彌陀佛)
2. 法師引導靈柩至靈車,等靈柩上車後收佛號。
3. 法師上車(法師座車排在靈車之前)
4. 至火葬場或土葬場。

六、火化

誦經程序
  1. 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唱。
  2. 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三稱。
  3. 心經、往生咒、變食真言。
  4. 讚佛偈、念佛(念至靈柩送進火化爐後收佛號)
  5. 主法舉火化文。
  6. 家屬啟動火化開關。
  7. 回向,
  * 約兩小時後收骨灰。

七、安葬或晉塔安骨灰

地理師唸(進金囗訣)﹕伏以日吉時良,天地開昌,進金萬事大吉昌,進得完代代子孫中狀元,進得好子孫代代得果老,大富大貴,富貴雙全。進喔!發喔 ◎主家隨地理師﹕進喔!發喔!
誦經程序
   1. 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唱。
   2. 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三稱。
   3. 心經、往生咒、變食真言。
   4. 三皈依、(佛、法、師)最後要唸回向文。

土葬方式

  甲、靈柩放入墓穴中。
  乙、撒五穀囗訣(由地理師做)。
  丙、祭拜后土素文。
  丁、點主,用硃砂筆點墓碑,要新毛筆,宜開光過(由地理師做)。

誦經程序:
1. 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唱。
2. 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三稱。
3. 心經、往生咒、變食真言。
4. 讚佛偈、念佛(繞墓穴三匝,歸位時收佛號)
5. 回向。

八、安位 

  1.火化或土葬之後,回到家中安奉靈位(或放置納骨塔中塔位)(告別式後,送去火化或土葬時,可留部份家人將家恢復原狀)。
  2. 回來後,孝眷先換下孝服。
  3. 牌位安放於祖先牌位之左邊(面向祖先牌位的方向)並另設香爐一個。
  4. 準備:花果、供菜、淨水。

誦經程序
1. 涼地菩薩摩訶薩三唱。
2. 位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3. 大悲咒、往生咒、變食真言(大悲咒時,孝男帶和尚家中各處灑淨,或於誦經結束後再灑淨亦可)。
4. 三皈依、回向。灑淨未用完之淨水,可用大水桶將其沖淡,分送家人或鄰居,用於洗淨(家屬住家較遠者,可分送六字大明咒,回家火化於水中使用)。

九、對年

  時間:祭日前一天。
  佛事:誦超荐之經典即可

十、合爐

  時間:往生者死後三年,現有於對年後十天或對年後選一節日(如清明節)舉行。
  程序:
1. 首先把亡者的名字寫入祖先牌位裡面。
2. 把亡者所用香爐中的香灰抓一把,放入祖先用的香爐中。
3. 把亡者的牌位焚化掉,香爐拿去丟掉。
4. 準備:香、花果、供菜、紅龜、發粿。
5. 誦經
(1)香讚
(2)金剛經
(3)往生咒、變食真言。

(4)三皈依、回向。

你的家庭好嗎?(一)安排時間與家人相處

使家庭更幸福 和樂的 三個簡單方法
你可運用這些務實概念來幫助自己的家庭 一同成長, 變得越來越堅強、越來越 快樂。
這是一個需要終生努力的過程,不過一切都 非常值得。因為即使是小小的改變, 也會帶來極大

資料來源: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安排時間與家人相處
充分把握每一分鐘

儘可能花時間與家人在一起可加強家人的向心力。要騰出更多的 時間得先從設定優先順序開始:
❈ 決定什麼才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 檢視你目前運用時間的情形。
❈ 撥出足夠的時間給最重要的事。
許多人常常覺得他們沒有多餘的時間陪家人。結果呢,我們的家人得到的,往往是我們忙完所有其他事情後剩下的時間。只要稍做一 點努力,就能騰出時間來陪家人,把家人擺在優先順位。

每週騰出一個晚上

每日繁雜的日常生活需求可能會使人頓時忘記家庭的長期目標。 家人各忙各的時候,很容易失去家庭的凝聚力。

許多家庭發現每週安排一個晚上一起共處,不但能凝聚親情、還能促進家庭和諧。這段時光可共享天倫之樂,也可用來教導孩子。

❈ 教導家人應重視的價值觀。 
❈ 討論有趣的話題。
❈ 計畫重要的大事。
❈ 分享激勵人心的故事。

剛開始要每個家人都到齊可能很難,不過只要你決心每週都有這 麼一段共處的時光,家人就會想方法把時間空出來。

關係穩固的家庭都知道最重要的秘訣就在真正地一起做些事情。 這看起來似乎理所當然,卻經常被忽略掉。

不管是簡單的活動或大型旅遊,家人聚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以下是些活動的建議,或許你的家庭會樂於從事這類活動。

❈ 音樂活動——參加孩子的音樂演奏會或當地的音樂表演。
❈ 戶外活動——健行,露營,賞鳥,或一起從事園藝。
❈ 服務活動——為鄰居送餐點,參與社區服務活動,或幫忙 慈善募捐活動。

一個晚上一起做些事情

❈ 靈性活動——上教會,讀經文,定時一起祈禱。
❈ 社交活動——一起出去吃冰淇淋,野餐,與親朋好友聚會。
❈ 體能活動——參加運動會,在後院玩遊戲,冰上溜冰,滾輪溜冰,騎單車,打獵,划船,跳舞,或滑船。
❈ 勞動活動——打掃整理自己的家和庭院,準備餐點,粉刷 房間,種樹。
❈ 教育活動——參觀歷史古蹟、博物館、動物園、天文館, 或圖書館。

一起用餐

與家人協商,每天至少有一餐全家一起用餐。若無法做到,先試 試每週一起用餐幾次。你會發現吃飯的時間是家人互相聊天,了解彼 此生活近況的最佳時機。
❈ 請孩子幫忙擬定菜單,煮幾頓飯。
❈ 討論家庭的一些計畫與活動。
❈ 分享齔己最喜歡的家人的故事或經驗。
❈ 邀請祖父母、朋友,或其他親人一起用餐。 
❈ 詢問每個人當天最開心的時刻。
❈ 討論他們聽到的一些奇聞軼事。

一對一的相處

關係穩固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覺得齔己有價值、被愛、並且有齔 信。找時間個別與孩子單獨相處是建立這種關係的關鍵。和孩子單獨 相處時,可以傾聽,分享感覺,問問題,而不必擔心其他家人的想法。

❈ 參與雙方都喜歡的一些嗜好和活動。
❈ 在孩子睡覺前說故事或唱歌給孩子聽。 
❈ 安排時間與每個孩子獨處。
❈ 一起讀經文。
❈ 問孩子想做些什麼。

像大多數的家庭一樣,孩子的時間表和父母一樣是排得滿滿的 ──他們有鋼琴課、體育活動、課業、學校活動,及其他活動。

你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在不同的活動中,從旁協助 他們。如此一來,孩子會知道你關心他們和他們的生活。

❈ 主動幫忙他們在學校、體育、或社團方面的活動。
❈ 出席孩子的運動會、演奏會、和其他活動。
❈ 幫他們練習和準備。
❈ 參與孩子的活動

關掉電視
可悲的事實:據研究指出,父母一天大約花三小時的時間陪孩子 看電視,但陪他們從事其他活動
的時間卻連三十分鐘都不到。
千萬別讓電視奪去你與家人相處的重鼉時光,也不鼉讓電視阻礙 你們之間的溝通。

❈ 建立家規,拒看不適當的電視節目,或減少看電視的時間。 
❈ 一起玩遊戲。
❈ 幫孩子做功課。
❈ 一起出去散步。
❈ 讓彼此更加認識!

培養孩子的才藝

每個人都有特有的才藝與興趣。許多生活中的快樂與創作端賴於 我們均衡的找出這些特有的才藝、加以發揮並與人分享。父母可以做 許多事來培養孩子的才藝:

❈ 幫孩子找出他們的才藝。
❈ 支持並鼓勵他們的興趣和嗜好。
❈ 教導他們欣賞別人的才藝。
❈ 幫他們學習如何運用齔己的技能與才藝來幫助別人。 
❈ 指出對齔己特有的才藝心懷感激的重鼉性。
讓家事變有趣 

與其指派家事給個別的家庭成員,不如試著大家一起做。分擔家 事會使家人更有責任感、更團結,甚至能幫你更快做完家事!

❈ 吃完飯後,邀請每個人幫忙清理收拾。
❈ 一邊作家事,一邊和孩子聊聊他們當天的生活情況。 
❈ 用榜樣教導孩子工作的價值。
❈ 請孩子跟你一起合作解決家事的問題。
❈ 幫他們找出他們喜歡做的家事。
❈ 給他們能力所及的工作,讓他們藉此有成就感。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沈青青:失去孩子的哀慟,我知道!

作者:張曉卉 2014.07.08

深耕安童安寧緩和療護多年的台北榮總護理部督導長沈青青,每一回分享臨床經驗時,在專業外有更深切的同理,因為她的「臨床經驗」裡,包含了自己的孩子…。

2005年10月,籌劃已久的「北榮兒童安寧小組」成軍,沈青青正想放鬆休息幾天,忽然想到,女兒Amy新生體檢通知肺部X光報告有異常,應拜託醫師幫忙看看。當電腦秀出肺臟有個 9公分巨大陰影時,她大叫:「叫錯片子了吧?」但,確實是Amy的名字。

「老天爺,你開什麼玩笑?Amy好喜歡剛考上的中山女高,豆蔻年華青春正好,而且她好好的、一點症狀都沒有...」沈青青的吶喊,如同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庫伯‧羅絲(Elisabeth Kubler-Ross) 所說,當自身或親屬遭遇重大疾病時,最先出現的心理反應,就是否認與憤怒。

畫在父母手心裡的秘密

專業訓練告訴她,這麼大的腫瘤不能拖,收拾起情緒,請託醫師為Amy開刀,用自己20多年兒科護理經驗照顧愛女。開完刀第二天,帶著愛乾淨的Amy下床,替女兒洗澡、洗頭;可以進食時就讓女兒點餐、買愛吃的食物給女兒;術後第四天,Amy就推著點滴架和胸腔引流瓶到護理站央求醫師和護理長允許她去看演唱會。

雖然恢復神速,但這個腫瘤很棘手,一度誤認是骨肉瘤,開刀兩個月才確診是「惡性周邊神經髓鞘腫瘤(MPNST)」,化療、放療效果有限。

不到三個月,凶猛的腫瘤就捲土重來。Amy呼吸劇喘,再度緊急開刀,發現胸腔蓄積近 3000c.c.血水,更且整片右胸、肋膜,滿滿都是癌細胞。青青的心情如墜深淵…
「那時很多人關心我,但有些安慰反而帶來更深切的痛,曾有人說:『妳是做兒童安寧照護,這個經驗可能是讓妳更能面對、處理..』」這樣的善意,反引發她更多的罪惡感,讓沈青青多年來一直封存著當時碎裂的心情。

能鬆動她堅強心防的,只有女兒Amy。第二次手術後,插著氣管內管住在加護病房,麻醉還沒退的Amy,稍微醒來就緊抓著爸媽不放,用她的指頭在他們手心上不斷畫著像是圈圈的符號,但他們猜不出來Amy的意思..

轉回普通病房後,一天,在青青不斷的追問下,Amy終於哽咽地說:「那是『愛』吶..因為一直醒不來,我以為我會死了..想說..活了十幾歲,從來沒有告訴過你們『我愛您們』...怕來不及...」青青瞬間雙眼盈滿淚水,這一刻,她是害怕痛失愛女的母親,不是穿著醫院制服的兒科督導長。

「以前照顧末期病童和家長要用『同理心』;現在,我『感同身受』,清楚明瞭無論是開刀、化療、注射嗎啡止痛、選擇DNR( Do Not Resuscitate,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或是最後的放下,每個抉擇對父母都好困難...」青青說。

「媽咪,我不要再治療了!」

在北榮93病房,沈青青是重症病童口中的「青青阿姨」,她和兒童安寧成員盡力協助父母在孩子短如流星的生命劃上句點前,完成四道人生:道愛、道歉、道愛與道別。為新生兒父母設置安寧室,讓父母能與早逝的嬰兒獨處;孩子走了,安寧小組仍持續關心父母,陪伴度過悲傷歷程。

當摯女罹癌,沈青青多了「93病房孩子的媽媽」身份。努力在有限的時間和Amy經歷人生的美好與歡笑。趁著化學治療空檔,手牽手去逛街買衣服、吃美食;打扮美美地拍寫真集;請Amy最愛的歌手飛兒到病房同歡;甚至遠征日本迪士尼樂園,「雖然因為肺積水第二天就緊急搭機返台,但至少我們嘗試過了...」媽媽說。

沈青青常抓緊時機和Amy自然談論生死,心裡清楚孩子已無法避免要去面對這個問題。聰慧的Amy很清楚媽媽的用心,可是她的生命畢竟才剛起步,渴望有一天能回到她喜愛的校園,偶爾也會不耐戳破媽媽,回一句:「妳不要一直想要跟我講這個(死亡)!」

最後,貼心的Amy仍寫下了給媽媽的信:「謝謝妳總是用笑容支持我,包容我,能夠當妳的女兒是一件最幸福的事,如果有天我先離開,請不要傷心,我會在彼岸看著大家…。」

往生前一周,因癌細胞轉移至脊椎,Amy癱瘓失禁,她要求爸媽:「不要再治療了!」沈青青心如刀割,撐到離開病榻後,才一邊開車一邊放聲大哭。發現腫瘤後僅僅一年,2006年冬天,Amy在全家人陪伴下,走完16歲生命旅程。

照護其他病童都像是女兒

女兒病逝後,沈青青立即重返工作崗位,埋首於醫院評鑑、管理考核、研究計畫、年度報告。然而,無論忙到再晚、累到眼皮多重,深夜熄燈時,思念Amy的悲傷就會佔據她的意識,無法入睡:直到黎明破曉,再帶著黑眼圈去上班。

她苦笑著說:「白天我能用專業和孩子們的爸媽侃侃而談、準備死亡,晚上卻對思念愛女的哀慟,無能為力。」她常常想,老天要我從這件事情中學習什麼?得到什麼啟示?有必要讓無辜的Amy這麼痛苦嗎?

Amy離開快8年了。沈青青說,思念絲毫沒有因時間而減退,只能和那個疼痛和平相處。如果說這段傷痛有什麼收穫?她告訴自己:「和那些因為天災、車禍意外而驟然痛失兒女的父母相比,我算幸福的,感恩老天賜給的這一年,讓我們母女確認、堅定對彼此的愛,而且有機會聽到女兒說:『媽咪,我愛妳!』」

直到現在,當班時如遇病童往生,沈青青仍然親自做大體護理,帶著家長最後一次擁抱孩子。「對我而言,能親手送孩子最後一程,是孩子對我的信任,也是一種特別的緣份和恩賜啊!!」

因為躺在那裡的每一個孩子,都像是另一個Amy。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黃勝堅醫師《生死謎藏》的選擇

安寧醫療面對之身心靈問題

安寧緩和醫療經常處理之身心靈問題

一. 癌末病患的常見症狀
虛弱95 %,疼痛80 %,便秘65 %,失眠60 %,食慾不振80 %,
氣促60 %,水腫60 %,虛汗60 %,口乾50 %,噁心50 %,
嘔吐40 %,焦慮40 %,咳嗽30 %,混亂30 %,褥瘡30 %

二.   面對死亡的五個心理階段
1.  Shock and denial  :  震驚與否認─思緒混亂,不敢相信、逃避不肯面對
2.  Anger  :  憤怒─為什麼是我? 怨天尤人
3.  Bargaining  :  討價還價─四處求醫,尋遍各種方法
4.  Depression  :  憂鬱─治療無效,絕望,
5.  Acceptance : 接受死亡─坦然面對

三.   癌症病人面臨死亡時常見的生存價值問題(靈性問題)

「過去」
1.  未完成的抱負
2.  否定對過去成就的價值

3.  未解決的罪惡與愧疚感

「現在」   因下列變化而感到自我完整性的瓦解
1.  外型               2.  身體功能
3.  心智功能       4.  社交功能
5.  專業功能       6.  個人魅力
7.  性生活

「未來」
1.  絕望               2.  自己沒有用
3.  生命無意義   4.  死亡


安寧緩和醫療(三)

一種國際觀的遠見與視野

安寧緩和醫療應有的正確觀念

1.  安寧緩和醫療並不是放棄治療,而是治療的目標從疾病治癒轉向症狀控制;
2.  安寧緩和醫療不提供安樂死(加工死),而是以緩和與支持療法,盡量讓病人活的沒有痛苦,順其疾病過程而自然死亡,並得善終。

3.  安寧病房不是等待死亡或療養的地方,而是提供症狀解除與心理照顧的場所,當患者病情改善後,即可出院或轉換照顧方式。
4.  病人照顧不是完全交給醫療人員,需藉由家屬親友的共同照顧,才是病人真正溫暖與愛的來源,才能提供病人完整而全面的照顧。


5.  安寧照顧不是高貴醫療,全民健保同樣支付安寧療護的費用。
資料來源:安寧照顧基金會

安寧緩和醫療(二)

安寧緩和醫療照顧實施方式

1.  對病人完整的評估與照顧:包含身體、心理、社會(家庭、人際)、心靈
2.  講求病人、家屬與安寧療護團隊間建立充分的溝通與信任關係。

3.  訂定治療計畫時,由團隊與病人、家屬共同討論,家屬親友亦是參與照顧者
4.  持續性的照顧:住院、居家照護與門診的服務,病患死亡後的遺族追蹤。

5.  強調團隊合作,結合醫師、護理人員、社工、志工、宗教靈性輔導人員、家屬或親密朋友,心理師、藥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提供完整的照顧 

資訊來源:安寧照顧基金會


西方社會對「善終」的定義

圓滿死亡、健康療護、安寧與尊嚴的臨終


西方文化對「善終」的定義:
1.無痛的死亡
2.有開放的心胸,認知到死亡的立即性
3.由家人朋友陪伴,在家死亡
4.有意識的走向死亡-個人的衝突與未竟事宜都得到解決
5.把死亡視作個人的成長
6.依自己的選擇與喜好的方式死去,且符合這個人的個性與獨特性

那麼在臺灣文化,或是更廣義的華人文化中,認為的善終是怎樣的呢?

資訊來源:安寧緩和療護與末期疾病照護之資訊交流站

里斯本病人權利宣言

The Declaration of Lisbon   里斯本病人權利宣言

當面臨執業、倫理或法律困境時,身為醫師應該根據良心行事,而且總是以病人的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以下宣言的目的,乃提供醫療專家,當給予病人重要權利時的參考準則。

無論是立法或政府的行動違反這些病人應享受的權利時,醫師應該循求適當的途徑來確保或恢復這些病患的權利。

 (a)  病人有自由選擇醫師的權利。
 (b)病人有權利被醫師照顧,而且醫師可以在不受外界阻撓的情況下,自由做出合乎臨床或倫理的判斷。
 (c) 病人在接受足夠的訊息提供之後,有接受或拒絕治療的權利。
 (d) 病人有權利要求醫師尊重其醫療與個人資料的隱私。
 (e) 病人有權利在尊嚴的對待之下死去。
 (f)  病人有權利接受或拒絕靈性或道德上的撫慰,包括由合適的宗教人士所提供的協助。


安寧緩和醫療(一)

你是重要的 因為你是你
即使活到最後一刻  你仍然是那麼重要
我們會儘一切努力  幫助你安然而去 
但也會儘一切努力  讓你活到最後一刻 

Cicely saunders  1918-2005   安寧照護創辦人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什麼是死亡?但我要問「怎樣才是活著?」- 柯文哲

送你這對翅膀 - 生命在死亡後復活

朋友,送給你這對翅膀 ( Take these wings)

我看到有隻麻雀落在地,看牠的生命似已到 盡頭,
我跪下將牠捧在手心中,牠輕聲對我說,
「朋友,送給你 這對翅膀 , 學習飛翔越過最高山。
送給你 這對眼睛 , 學看世上的美事。
送給你 歡欣的歌, 歌頌春天來臨的喜悅 ,
送給你 跳躍的心, 翱翔在﹝翱翔在,翱翔在﹞海的那邊。」
 
我見另有隻麻雀在 沙地,小麻雀生命正開始 起步。
我輕輕將牠捧在手 心中。我微笑對牠說,
「孩子,送給你 這對翅膀 , 學習飛翔越過最高山。
送給你 這對眼睛 , 學看世上的美事。
送給你 歡欣的歌, 歌頌春天來臨的喜悅 ,
送給你 跳躍的心, 翱翔在﹝翱翔在,翱翔在﹞海的那邊。」
資料來源:網路摘錄

I found a spar-row ly-ing on the ground;
Her life I knew would soon be at an end.
I knelt be-fore her as she made a sound,─ and lis-tened as she said. "My friend.─

Take these wings─ and learn to fly─ to the high - est moun-tain in the sky;
Take these eyes─ and learn to see─all the things so dear to me.
Take this song─ and learn to sing,─fill your voice with all the joys of spring;─
Take this heart─ and set it free,─ Let it fly─﹝Let it fly, let it fly﹞be-yond the sea."

I found an-oth-er spar-row ly-ing on the sand,
A ti-ny bird whose life had just be-gun.
I picked him and held him in my hand;─ I smiled at him and said, "My son.─

Take these wings─ and learn to fly─ to the high - est moun-tain in the sky;
Take these eyes─ and learn to see─all the things so dear to me.
Take this song─ and learn to sing,─fill your voice with all the joys of spring;─

Take this heart─ and set it free,─ Let it fly─﹝Let it fly, let it fly﹞be-yond the sea."

給遠去的摯愛一封信

親愛的  O O  

平安

自從您離去之後. 我的生活變得.......

我感覺到悲傷.  因為.......

這些日子我常想您. 想起過去您在的時候. 我可以.......

而如今. 失去了您. 我獨自面對了.......

我多麼希望您不會離開我. 能與我再........

但我知道!您必須離去. 離開我的生活. 我好想告訴您.......

也想告訴您. 我心中的抱歉.......

還有我的感謝. 謝謝您 ........

也有我的祝福. 祝福您 .......

我知道我還有未完的人生旅程. 我相信您也會祝福我. 希望我會.......

雖然不捨. 但我現在要向你您說再見.......

往後的日子裡. 我會繼續思念您. 但也會照顧我自己. 我會.......

最後. 我想告訴您.......



愛您的.....      


 年    月    日


死亡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 孫叔叔

寫下你說再見的方式 - 吳念真

你要如何說再見?- 楊玉欣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佛度「有緣人」

的確!

十多年來. 因著信仰. 與 神合一的過日子之後. 也進入了這個為靈魂服務的領域. 卻讓我在工作上親自經歷. 「眾生皆迷」的最大困惑.  眾生真的迷而未知!與名位. 權勢. 教育程度都搭不上關聯.

經常大家的玩笑話. 佛度「有緣人」. 而不是 佛度「所有人」.

若說中國大陸經歷百年來的征戰. 二十世紀的100年. 好幾個億的人們. 為掙一口飯吃. 活下去是生命中最大的付出.

辛亥革命. 北伐. 軍閥.  二次的世界大戰. 韓戰. 八年抗戰. 國共戰爭. 到文化大革命、、、 可以說六四天安門事件以前的中國人是 「吃飯第一. 活下去第一」 

信仰與諸天神佛. 好遠噢!


但台灣不然!六、七十年來的經營. 全世界的宗教信仰都在台灣落腳生根. 宣教佈道. 
數中國人的佛教信仰. 釋迦牟尼佛. 三世諸佛. 觀音佛祖. 地藏王菩薩、、、

道教崇拜更是火熱火紅. 媽祖信仰.  關聖帝君信仰.  瑤池金母的慈惠堂系統.  玉皇上帝與三清道祖的正統道教. 東港燒王船.  連土地公更是鄉鎮鄰里都不缺席. 

但是! 為什麼? 

當老人家走的時候. 不只是家人不清楚. 我想多數人子己也都不確定. 到底自己是歸向哪一位神佛的記名弟子或入門弟子?  

當要返回天家之時. 哪位神佛會來引領. 應該持頌哪部經文?都是含糊不清!

天啊! 真的是叫天天不靈.  我們自己都不確定清楚.  也不知如何呼求! 
但那個關鍵時刻. 無法延緩釐清再說的時機.  難不成要 諸佛自己跳出來認領嗎?

到頭來! 就是花錢做法事. 一切就順其自然. 有「做了」.心就安了!

但!真的安了嗎? 到底儀式屬於哪種宗派! 還是混雜一起. 念的經咒也聽不懂.
用人類只依著「眼.耳.鼻.舌.身.意」的思維是難以論數. 也實在難以說上什麼、、、 

做法事要很多錢. 越興旺要越多錢.  場次越多. 功效愈好要越多錢、、、

如此推論 .
原來. 要請諸天神佛來接引天國與慈航普渡. 是要花錢的!
原來. 要俱足功德善果. 了卻因果業力. 是花錢就可以做得到!

這種算計. 真的是太一廂情願. 不會辱了諸天神佛的願念嗎?  


「靈魂回家」在于活著的生命元素. 不只是法事技術性的操作。
「方術原來利世人,豈容壅塞蔽其真,循環壅塞家傾覆,更得凶災罹乃身」

今天!各門派. 承天命. 領旨意的... 如封神榜一般. 
我以為. 有待你的智慧與更深的“神識與智慧”來明辨. 

為「長者先人的未來」以及家族後代繁榮昌盛所作的服務. 無有恐怖與顛倒夢想. 真實不虛。是真的不能到時候再說

到時再說!就成了「阿飄」了! 

自己無法歸向與定位. 諸佛都無法引領的時候. 要飄向何方!只有天知道? 及早準備這門功課與定心修真. 才是上上策. 可別「惑」延子孫!

你不必「出家」. 在家也可以.

我相信. 當你有了「正信. 正念」皈依. 歸信.  諸天神佛必然 大禮相迎. 神曲佛樂伴隨
善哉!善哉!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難在哪? 難在你放棄了選擇!(一)

諸神國度並不難

難在哪? 難在你放棄了選擇!(一)



釋迦牟尼佛 五百大願
觀世音菩薩 普渡眾生
地藏王菩薩 誓渡空地獄

人類兒女皆為 上帝子民

天上諸神 從沒有以 經文 教儀  律法  儀軌... 的各種繁文縟節 來為難眾生  阻擋成道之路.

台灣. 在信仰上與西方大大不同
自由意願 非常明顯 信什麼?一家大小各有歸屬. 誰也不礙著誰. 星期天. 初一十五各有各的路. 但也一家和樂. 

問題不在平常日. 而是在老人家歸西天之前後. 狀況就出現了!

我會先問明白.  禮儀師也會確認的再問問? 「要用何種信仰教儀來辦理」? 
生怕請錯了神. 就四不像了. 殊不知 請神容易. 送神難! (你知道如何送神嗎?叫計程車?坐高鐵?)

西方歐美 千年來多屬於信仰 上帝的基督宗教. 

(不論是 天主教. 基督新教. 東正教. 猶太教. 摩門教. 巴哈伊教. 都是信仰上帝是唯一真神. 只是教義. 經文有些相異之處. 甚至是伊斯蘭的回教. 稱呼為「阿拉」. 差異之處就不遑多論. 十字軍東征到現在千年了. 還在軍事行動呢!)

所以正式受洗. 與上帝訂定聖約過日子. 也朝著永生與家庭永恆的方向(至於有多少是不太積極的教徒. 那就再說了!) 而臨終時. 也都有教會的聖職領袖主領彌撒禮儀來施做. 度過死亡幽谷. 邁入復活與永生國度. 明確. 清楚. 毫無爭議. 

而台灣? 

2011年.民國100年宗教概況公務統計:
寺廟數: 11968所 
信徒人數(記錄):1,005,451人
教堂數: 3306所
教徒人數(教籍):591,872人

總共宗教信仰人數約 160萬人.  佔總人口2300萬人的  6.5% 

只有 6.5 % ???
那行天宮的數萬人搶頭香. 指南宮的終年香火不斷. 龍山寺的漏夜排隊點光明燈...???

更值得一提的. 光是台灣各地 北有法鼓山. 靈鷲山. 中有中台禪寺. 萬佛寺. 南有佛光山. 東有慈濟功德會. 這些加總起來總有好幾百萬人. 為何正式皈依. 受洗. 進入法門的人數卻只有區區一百來萬如此而已???

原來!許多的信眾都是.「自學」.「遊學」. 「不要受拘束」

在台灣的自由意願. 在宗教信仰上可稱得上是諸佛的美麗聯合國度(什麼教派都有. 但卻相安無事)

所以當問及家人信仰禮儀歸屬之時.  許多狀況都是.. 好像是...印象是..可能是. 應該是.....
那應該要如何請到正確的神祇 來主領靈魂的回家呢?


待續... ...

天主的路(二)

天主教殯葬濔撒儀式

資料來源:網路聯結分享

天主教認為生命是永恆的存在,人的死亡其實是永生的開始。只要相信主,相信耶穌,必定能獲得救贖,進入光明、喜樂的天堂。 天主教認為人的生命來自天主。當人死亡後,他的靈魂就會飛升天國,回到主的懷抱。而人的靈魂有永生的種子,將來自會萌芽重生(所以天主教基本上是採用土葬,惟現今已容許教徒火葬)。



天主教於明朝時即有利瑪竇等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讓中國人接受天主教,在喪葬禮儀方面,天主教有許多妥協的做法,如魂帛牌位和燒香祭拜等。因此,天主教在臺灣的喪禮流程與臺灣傳統的喪禮流程相似,只是儀式內容和意義不同罷了。

項目   喪禮儀式內容 做法及意義

1 臨終敷油  /  臨終祝禱

天主教教友在臨終彌留時候,會由神父行「敷油」禮,表示藉由天主的恩賜,解除臨終者在世時所犯之一切的過錯。另外,天主教有「臨終祝禱」,由神父帶領臨終者與家屬祝禱,讚美天主,並堅定獲得救贖的信念(與佛教「助念」相似)。

2 遺體安置

親人過世後,遺體移至殯儀館或自宅廳堂安置,家屬在旁陪伴並禱告。待遺體冰冷後,再行入殮或冰存。天主教沒有陰間觀念,故無「燒魂轎」、「腳尾飯」或「腳尾燈」,也不誦「腳尾經」。

3 豎靈

雖然天主教認為人死後,「靈」即回到主懷,並無需設魂帛供靈依附。惟天主教東傳,仍依中土習俗,而有「豎靈」及「牌位」之做法。另外,天主教也比照中國人習俗,有燒香祭拜亡者的做法,因此靈堂、靈桌、牌位和香爐也都是有的。但沒有招魂幡,也不燒紙錢。

4 禱告 獻彌撒 做七

天主教在「停靈」期間,是以禱告或獻彌撒的形式來追思和祈求天主的降福。親戚和教友們聚集在亡者靈前唱聖歌和禱告,誦念「天主經」、「聖母經」和「聖三榮經」後誦讀「玫瑰經」和「慈悲串經」。由於習俗的影響,部分天主教徒仍有舉行「做七」儀式,只是誦讀的經文不同而已。不過,天主教並無和道教或佛教類似的功勞法會。

5 入殮

遺體在沐浴、更衣、化妝後,由神父主持祈福、獻香、灑聖水後移置棺木入殮。天主教並沒有臺灣傳統五層或七層壽衣問題。部分教友棺內放置聖經,但無傳統「隨身庫」等棺內物品。

6 殯葬彌撒

天主教的喪禮在出殯前一天晚上,有「禱告」和「守夜」的儀式。出殯當天則由神父主持,舉行「殯葬彌撒」。彌撒儀式後再行家祭與公祭(捻香),然後大殮蓋棺,封釘啟靈出殯。流程與臺灣傳統喪禮相類似。

7 火化 安葬 晉塔

天主教原是不主張火葬,但是東傳的天主教徒卻是較早接受現代火化觀念,目前大都採用火化儀式。遺體火化後骨灰也以罈貯存,陳放於靈骨塔。部分採用土葬者,則一樣埋葬築墳。

8 安靈

天主教和臺灣傳統喪禮一樣,出殯後返主安靈,設立靈位追思、祭祀與誦經祈禱,直至三年除靈。惟今許多人家裡不祀奉祖先牌位,而於出殯後,即把魂帛焚化,不再行返主安靈。

9 百日  對年  三年   除靈  合爐

天主教對傳統的「百日」、「對年」和「三年」的祭祀,仍可以隨習俗舉行,只是做法上是以追思、祈禱和誦讀經文或獻彌撒方式進行。天主教允許祭拜祖先,若家中有奉祀祖先牌位者,於「三年」後也行「除靈」、「合爐」。

10  慎終追遠

每年清明節、忌日掃墓祭拜、追悼。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死後8小時(二)

阿賴耶識不會有痛覺

為成全死後器官捐贈而從教理提出支持論點的是當代大德印順導師。

繼程法師曾於一九八○年訪問時提出問題道:捐獻眼角膜者,必須在六小時內取出。這與傳統佛教人死後八小時內不可摸觸的說法是相違的。面對如此兩難,應如何處理?

  印順導師從唯識學理論分析,認為死後即摘取器官,並不會妨礙亡者。他說:人死了以後,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都已停止作用,即使第八阿賴耶識未離身,也不會有痛苦的感覺,因為身體有痛苦是身識與意識的作用。阿賴耶是「無記」性的,不會有痛的感覺。


  印順導師更明確地表示:死後立即摘取器官,不會妨礙亡者。印順導師亦從識、暖、壽三者的關係來談:如沒有了識與暖,壽命也就完了。

這三者,是同時不起而確定為死亡的。這樣,如還有體溫,也就是還有意界(識)與壽命,而醫生宣告死亡,就移動身體;或捐贈器官的,就進行開割手術,那不是傷害到活人嗎?

不會的!如病到六識不起(等於一般所說的「腦死」),身體部分變冷,那時雖有微細意界││唯識學稱為末那識與阿賴耶識,但都是捨受,不會有苦痛的感受。

移動身體,或分割器官,都不會引起苦痛或厭惡的反應。所以,如醫生確定為腦死,接近死亡,那末移動身體與分割器官,對病(近)死者是沒有不良後果的。

菩薩道的抉擇與實踐

在推動佛教徒器官捐贈時,我們並不能保證死後必然沒有知覺。所以勇敢來捐贈器官,是一個菩薩道立場的抉擇與實踐。如何落實佛教的深層生命關懷,使每個佛教徒的捐贈器官,超越死後八小時不動與神識中陰的問題,而成為學習諸佛菩薩行為的菩薩道。

六波羅密的布施度,原即鼓勵應修捨心、練習放下。心痛而願施且能施,自是行者本色。但需是認清事實後的莊嚴承擔,而不是一時高興的情緒作用、更不是不明究裡的糊塗允諾。

如何確知是莊嚴承擔,還是一時衝動的情緒?可以從平時是否已經注意培養相應承擔的能力作判斷。平常沒有培養出放下捨得的習性,而期待臨終便有放下的本領,對大多數人而言,實在是奢求。

至於器官捐贈與臨終神識的討論上,姑且不論印光大師與印順導師是否各從理事之一端來教導提醒,但必然可以肯定:佛法重視發心以後的實踐。因此不論人臨終時是否有意識,都應該在臨終前先期練習,做好布施的各項準備。

來源: 人間福報      2005/4/3    作者:智旭

死後8小時(一)



當代佛教徒從人的臨終至死亡的安置,大致有命終八小時之後方可哭泣及接觸亡者遺體的說法,這主要是依據弘一大師〈人生之最後〉一文而來:

既已命終,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動。雖身染便穢,亦勿即為洗滌。

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緊。惟望廣勸同人,依此謹慎行之。

  命終前後,家人萬不可哭。哭有何益,能盡力幫助念佛乃於亡者有實益耳。若必欲哭者,須俟命終八小時後。

  命終之後,念佛已畢,即鎖房門。深防他人入內,誤觸亡者。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諄囑,切記切記。)因八小時內若移動者,亡人雖不能言,亦覺痛苦。

印光大師則根據「壽、煖、識,三者常不相離」的經教,說明「如人生有煖,則有識在,識在則壽尚未終。」

印光大師云:人死氣斷之後,彼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無一點煖氣,彼識方去,識去,則此身毫無知覺矣。

若有一處稍煖,彼識尚未曾去,動著觸著,仍知痛苦,此時切忌穿衣、盤腿、搬動等事。若稍觸著,則其痛苦最為難忍,不過口不能言,身不能動而已。

由於關係到亡者下一生的去處,因此,佛教徒奉行者多,多年來亦少異議。
異議之起,始於器官捐贈之討論,因為死後器官捐贈是在判定腦死後即行摘取器官。
此時,時間尚未滿八小時,體溫猶存,不摘取則無法成全器官捐贈;摘取,則有妨礙亡者去處之虞。



來源: 人間福報      2005/4/3    作者:智旭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中國人的禮俗(一)

中國人民間的禮儀(一)

        殯儀館內治喪的家公奠禮   
        (不同的宗族. 區域. 時代. 會有變異. 毋關乎宗教派別)


        現代社會中,很多喪禮都已經由家中改換到地方上的殯儀館內,可減少舉行喪禮時對於附近住家的影響,在殯儀館的裝設也比在一般住戶家中舉辦方便快速,也因為這樣在殯儀館內舉行喪禮已經是成為目前的流行趨勢。

        都會地區於公共之殯葬設施舉辦家公奠禮時,可依下面的模式進行,儀式雖稍有精簡,但仍可顯現喪禮的莊嚴性。 

     殯儀館內治喪的家公奠禮參考流程

1.  移靈禮:全體肅立,恭請神主牌位或是同時迎請亡者遺體或靈柩進入會場。

2.  遺族告靈:由亡者家屬於靈前,持香或燈或花,恭請亡者正魂登堂。

3.  小殮入棺:若遺體已先行完成入殮儀式則免。

4.  迎請尊長:無論亡者性別,由其子女於會場外,跪請父系暨母系尊長蒞臨。

5.  靈前誦經:由宗教人員帶領家屬於靈前誦經祝福亡者。

6.  家奠禮:依序以家屬→族宗親→外家、姻親→誼義親順序致奠。家屬致奠時依家中排行安排主奠,若夫妻同時致奠,可並列主奠者席;另亡者為女性時,其外家優先於族宗親致奠。

7.  故人生平事略介紹與遺族致答謝詞。

8.  公奠禮:機關團體公司行號公奠。

9.  拈香:鄰居、友人等行拈香禮。

10. 瞻仰遺容:由家屬及親友自由入內堂之停柩處,依序繞棺木向亡者告別。


伊斯蘭世界(一)

伊斯蘭的歸真(回教)(一)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的喪葬方式通常以土葬,而不使用火葬。

        因為回教徒(穆斯林)認為火是一種刑罰,人在世的時候就不願意被火燒,何況是死者,只有造物主才可以用火去懲罰。

  伊斯蘭教有所謂的【歸真】,就是將生命歸回真主阿拉。在教徒往生後,家屬會將死者身上的東西全都取下,將遺體頭朝北、腳朝南、臉朝西擺好,以白布覆蓋全身親友要為死者念祈禱文:

      「吾人屬於真主,最後也回歸於真主那裡。」並為死者反覆的祈禱。即送到清真寺,之後葬禮事宜就交由清真寺來處理。

        由教長帶領親人為死者洗禮,屍體必須用溫水洗淨,將全身從頭到腳,用水清洗三次才行,之後才送往墓地。

  回教徒的墓穴也是為南北方向,頭部朝北,腳部朝南,面則朝向天房即西方,所有回教徒的墓都是同一方向。 

  伊斯蘭教的喪禮是以最迅速、節約、衛生為原則,力求亡者入土為安,生者的精神負擔減輕,而且施行「財施」,即將遺產三分之一用以濟貧,有餘先還欠賬,周濟慈善事業,贈與則不可贈與有繼承權的親屬;剩餘的三分之二依法分配給親屬。

        可以說是薄殮、速葬、救濟的好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