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死後8小時(二)

阿賴耶識不會有痛覺

為成全死後器官捐贈而從教理提出支持論點的是當代大德印順導師。

繼程法師曾於一九八○年訪問時提出問題道:捐獻眼角膜者,必須在六小時內取出。這與傳統佛教人死後八小時內不可摸觸的說法是相違的。面對如此兩難,應如何處理?

  印順導師從唯識學理論分析,認為死後即摘取器官,並不會妨礙亡者。他說:人死了以後,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都已停止作用,即使第八阿賴耶識未離身,也不會有痛苦的感覺,因為身體有痛苦是身識與意識的作用。阿賴耶是「無記」性的,不會有痛的感覺。


  印順導師更明確地表示:死後立即摘取器官,不會妨礙亡者。印順導師亦從識、暖、壽三者的關係來談:如沒有了識與暖,壽命也就完了。

這三者,是同時不起而確定為死亡的。這樣,如還有體溫,也就是還有意界(識)與壽命,而醫生宣告死亡,就移動身體;或捐贈器官的,就進行開割手術,那不是傷害到活人嗎?

不會的!如病到六識不起(等於一般所說的「腦死」),身體部分變冷,那時雖有微細意界││唯識學稱為末那識與阿賴耶識,但都是捨受,不會有苦痛的感受。

移動身體,或分割器官,都不會引起苦痛或厭惡的反應。所以,如醫生確定為腦死,接近死亡,那末移動身體與分割器官,對病(近)死者是沒有不良後果的。

菩薩道的抉擇與實踐

在推動佛教徒器官捐贈時,我們並不能保證死後必然沒有知覺。所以勇敢來捐贈器官,是一個菩薩道立場的抉擇與實踐。如何落實佛教的深層生命關懷,使每個佛教徒的捐贈器官,超越死後八小時不動與神識中陰的問題,而成為學習諸佛菩薩行為的菩薩道。

六波羅密的布施度,原即鼓勵應修捨心、練習放下。心痛而願施且能施,自是行者本色。但需是認清事實後的莊嚴承擔,而不是一時高興的情緒作用、更不是不明究裡的糊塗允諾。

如何確知是莊嚴承擔,還是一時衝動的情緒?可以從平時是否已經注意培養相應承擔的能力作判斷。平常沒有培養出放下捨得的習性,而期待臨終便有放下的本領,對大多數人而言,實在是奢求。

至於器官捐贈與臨終神識的討論上,姑且不論印光大師與印順導師是否各從理事之一端來教導提醒,但必然可以肯定:佛法重視發心以後的實踐。因此不論人臨終時是否有意識,都應該在臨終前先期練習,做好布施的各項準備。

來源: 人間福報      2005/4/3    作者:智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